青島院職工在青海省門源縣演示無人機航測在土地使用稅核查中的應用。
青島院職工在青海省貴德縣進行土地使用稅核查。
城鄉建設,測繪先行。前不久,記者到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采訪,該院以地理信息技術為基礎,研發的“青島TIS稅圖信息管理系統”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地控稅”稅源核查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稅務、國土部門“以地控稅、以地節稅”,為經濟發展帶來了“真金白銀”。
“青島TIS稅圖信息管理系統,簡稱青島稅圖,也叫‘青島模式’。這一系統基于互聯網,向稅務管理機關和納稅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稅務地理信息服務,成功實現了土地稅源可視化、動態化、立體化的無縫隙管理。”——青島院院長張志華
城鎮土地使用稅稅源相對穩定,且其收入規模正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城市地方稅收的骨干稅種之一。
多年來,在傳統管理模式下,稅務機關主要通過納稅人自己申報獲取城鎮土地使用稅稅源信息,存在信息不準確、不及時的問題,經常漏征漏管,稅收征管質量不高。隨著稅務部門由“以戶管稅”向“以地控稅”管理模式轉變,青島院緊跟政府發展思路,積極爭取項目,派出技術骨干參與研發。目前“青島稅圖”與稅務“金稅三期”平臺實現無縫對接,不僅讓城鎮土地使用稅稅源一目了然,為地稅部門解決了長期以來稅源底數不清、稅源不明的問題,而且還成功利用互聯網技術為納稅人提供了帶圖申報服務。
一名稅收管理員告訴記者:“利用這一系統,納稅人可自主勾繪稅源土地范圍,繪制完成后,系統自動將面積、適用稅率及稅額計算結果反饋給納稅人,輔助納稅人精準完成稅源登記和申報工作,有效規避了涉稅風險。另外,依托預警管理模塊還能自動預警,在地圖上將納稅人未申報的應稅土地予以標注和提示。”
在青島院,研發人員趙永峰向記者演示了青島TIS稅圖信息管理系統。鼠標輕移,電腦上的圖標顯示出不同的顏色。“各種顏色分別代表著應稅宗地、免稅宗地、不征稅宗地及稅源風險宗地等。這種模式讓稅管部門實現了對靜態土地和動態納稅人的雙向交叉監控。”
通過這一模式,青島市核查出漏征漏管戶2343戶,漏征漏管土地3843宗,應稅土地面積2871萬平方米,年新增城鎮土地使用稅16083萬元,應補征28380萬元。同時,利用土地核查信息查補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收入15728萬元。
“以地控稅”模式得到各方肯定,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下發《關于山東青島等地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地控稅工作經驗的通報》文件,明確提出了以地控稅“青島模式”。2013年,國稅總局又下發《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地控稅試點工作的通知》,并與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深化部門配合,聯合開展“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工作的通知》,將該項工作推向全國。2017年,國稅總局又將“青島模式”最新升級的“電子稅務局地理信息服務融合”經驗以重點工作動態形式進行刊發,供全國參考應用。
“原來我們對于企業報稅面積只能用文件記載的數值去比對,實際占地多少沒有概念。現在通過 ‘以地控稅’,有了遙感影像,企業用了多少地、面積是多少,一目了然,再也不用頭疼面積對不對,土地占沒占了。”——包頭市九原區地方稅務局工業園區稅務所副所長郭宏祥
“以地控稅”為政府換來了“真金白銀”,同時也讓“青島模式”“走出去”。青島TIS稅圖信息管理系統先后應用于青島市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數十個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累計實現稅源增收超7.5億元。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青島院不僅提供先進的地理信息應用軟件,他們還克服各種艱難困苦,為當地做了大量城鎮土地使用稅稅源普查和稅源數據庫建設工作。
鏡頭一:從0米的水準原點到4680米的昆侖山口
青海省“以地控稅”項目是“青島模式”“走出去”的第一個重點項目。青海省地域遼闊,個別偏遠地區基礎數據薄弱,2012年以前只有10年前的低分辨率衛星影像數據。從2012年8月開始,為精準掌握青海省土地使用稅稅源信息,青島院先后派駐13名青年隊員長期在青海省開展項目管理、系統開發、核查培訓、數據采集、無人機航測等工作。
從水準原點到海拔4680米的昆侖山口,項目組成員感受著青藏高原的美麗與瞬息萬變。
2012年10月8日,剛剛參加工作的徐文坤與趙維、孫磊抵達西寧,他們顧不上初上高原的不良反應,通宵達旦地修改稅源核查方案、按照“一圖一表”工作法處理數據、打印用于核查的工作圖表,僅用11天就在西寧市城北區順利將試點工作啟動。
試點工作的成功,推動了青海省地方稅務局“以地控稅”工作在全省推廣。院長張志華帶領項目團隊,迎著青藏高原4月底的風雪,驅車往返近1800公里,對青海省二期“以地控稅”擬開展地區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烏蘭縣、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格爾木市等地實地調研。每到一地,他們不顧旅途的奔波與高原反應的折磨,深入當地稅務部門和國土部門,與稅務人員、數據人員詳細交流、調研,掌握項目開展區的稅務征收模式、土地數據現狀等情況。
在實施青海省地稅三期項目時,為獲取最新最精準的基礎資料,青島院派出胡振彪等3人組成的無人機組,進行航空影像采集和DOM生產。因設備無法通過飛機運輸,工作組一路顛簸,驅車2200公里從青島到達目的地。抵達后,他們馬不停蹄地在共和縣、貴德縣和門源縣開展了航空攝影及DOM生產工作。這一次,無人機組首次用自己組裝的旋翼飛機完成了在34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的航空攝影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航攝影像數據。
2015年,項目組先后完成青海省海南、海北、黃南、果洛、玉樹、海西6個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共28個縣市的核查項目。
第4批青年突擊隊員的韓磊和喬相飛清晰記得去果洛的路上高原天氣瞬息萬變以及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疼欲裂;也記得那年9月他們和杜鵬、賴超、孫潔為了及時趕往玉樹,凌晨3時出發,幾個人擠在一輛小車狹窄空間,顛簸9個小時山路那種生死未卜的心有余悸……
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青海全省“以地控稅、信息管稅”的新型稅收征管模式初步實現。核查工作實現全省全覆蓋,共核查宗地14397宗,核查土地面積10988萬平方米,年增收土地使用稅約8760萬元,走在全國地稅系統前列。
鏡頭二:從陽光沙灘到草原戈壁
在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青島院將軟件系統進一步提升。除了在原有“青島模式”基礎上加以本地化改造外,他們通過深入研究稅務大數據的空間化應用,進一步挖掘稅務信息價值。建立了稅源構成分析、可支配財力分析、土地稅源貢獻度分析、稅源經濟布局分析和納稅大戶分布分析等大數據可視化模型,真實可靠地反映出了城市經濟地理現狀,為建設規劃、項目引進提供數據依據,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認可。
九原稅源管理系統也受到企業的歡迎。包頭市九原區海平面高分子工業有限公司九原分公司自建停車場未按規定主動申報城鎮土地使用稅,涉及面積1.6萬平方米。公司財務負責人崔發發說:“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意識到公司的停車場用地需要繳納土地使用稅,現在雖然短期看多交了一些稅款,但為今后的工作敲響了警鐘。”
2017年1月是包頭九原區“以地控稅、以稅節地”平臺運行的首個征期,九原區入庫土地使用稅4672萬元,同比提高26.1%,增加967萬元,高于同期稅收平均增長率33個百分點,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
鏡頭三:走向西北邊陲
克拉瑪依市是新疆“以地控稅”試點城市,青島院技術人員再次踏上征程。
新疆冬季室外溫度達零下20多度,潑水成冰。實地核查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多穿衣服,但核查測量設備和搭載著核查輔助系統的平板電腦在極寒環境下卻很難正常工作。核查輔助系統是開展實地核查工作的“寶貝”,能實現稅源宗地的快速定位、信息查詢、面積測量、信息錄入,并能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方式進行記錄、標示,輔助現場取證,為后續風險處置提供依據和參考,沒它可不行。
為了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轉,隊員們將平板電腦貼在胸口保溫,一旦要用就迅速拿出。采集完成后平板電腦冷得就像冰一樣,此時再貼在胸口,那份“激爽”真是難以言表。
從2015年8月開始,項目組通過半年多的努力,對克拉瑪依市490戶企業、1655宗土地的稅源信息進行了核查,發現面積不實或未申報應稅土地信息382宗,增加稅源面積約116萬平方米,查補城鎮土地使用稅5139萬元,稅源增收額居全疆第一。青島院用克拉瑪依項目的成功實施,敲開了全疆以地控稅市場的大門。
“地理信息必須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效用。地理信息系統也不再是簡單的專題展示、查詢量算和數據統計應用,必須融入到業務流中,起到數據分析、引導工作的作用。青島TIS稅圖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始終遵循這一理念。”——青島院信息工程分院院長孫為晨
孫為晨告訴記者,要做好行業應用級地理信息系統,必須對所服務的行業和其專業進行深入了解。為此,他們抽調精兵強將專門成立了地稅事業部,以期通過城鎮土地使用稅為起點,向耕地占用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資源稅、環保稅等全稅種服務邁進。地稅事業部全體成員通過多年的積累和深入的學習,都已具備了稅收征管、地理信息的雙專業能力。
談到地信信手拈來,說到稅務如數家珍。在日常工作中,團隊涌現出了一大批地稅業務專家。孫磊作為地稅項目部帶頭人,更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在青海省地稅局的一次工作準備會上,孫磊代表青島院從城鎮土地使用稅管理相關政策法規、業務需求、管理現狀、風險類型、工作難點及應對建議6個方面對青海省城鎮土地使用稅現狀做了詳細分析和論述,并提出青海省以地控稅工作開展方案。在聽取完匯報后,青海省地稅局副局長陳德順贊嘆道:“真沒想到你們對稅務專業這么熟悉,這項工作交給你們做,我們放心!”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青島院以地控稅解決方案的服務理念。將地理信息數據采集、納稅人業務服務、稅源疑點分析、稅源數據庫建設等工作內容,交由勘測技術人員以駐場服務方式完成;將約談納稅人、案頭核查、實地核查、追繳稅款等與執法權相關工作分解到各管理部門,形成專業與專業結合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一做法為破解以地控稅工作中稅務機關征管力量不足、缺乏專業手段等瓶頸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得到了各地稅務機關的高度認可。
好風借力上青云。“以地控稅”“青島模式”讓地理信息技術給經濟發展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也讓青島院服務經濟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